市级课题研究报告
发布人:沈逸萍 发布日期:2012-05-15 浏览次数:6543
 

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

周美琴 李忠 袁铮 沈逸萍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25月,是一所融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脑瘫教育为一体的,上海市唯一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伊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尤其是脑瘫学生教育的研究,旨在通过教育科研推进学校改革,创建学校特色。为此,2006年初——2007年底,学校组织了区级课题“脑瘫学生康复目标训练的实践与研究”,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08年初,在前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作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同年该项课题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一、问题提出

(一)概念界定

1.脑瘫:“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小儿神经系统的主要疾患之一。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听、语言及摄食、日常生活活动等障碍。

2.康复:“康复”(包括康复训练)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康复训练的手段,以减轻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其得到整体康复而重返社会。

3.教育:“教育”(包括教育教学)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脑瘫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培养道德品质,增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4.康复与教育:“康复与教育”是指根据脑瘫学生的瘫疾程度、认知水平和年龄层次,设定相关或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康复和学习活动内容,提供具有康复作用的干预训练和特殊教育的活动。

(二)研究依据

1.开展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研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心残疾人事业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重视残疾人教育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就残疾人各阶段教育、优惠政策及师资等方面提出要求。《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1994年国务院还专门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这些政策与法规有力地保障了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人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这不仅是我国残疾人事业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既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越发展,就越要抓残疾人的康复与教育,从而减缓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开展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研究符合残疾学生发展的需要

脑瘫学生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也需要发展,渴望得到康复与教育,从而改善运动障碍,提高智力水平,更好地融入社会。

根据终身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脑瘫学生。时代的进步,要求他们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然而中国的特殊教育却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他们不仅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低于正常的同龄人,而且在沟通交往、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处于劣势,最终导致社会竞争力低下,无法真正与健全人平等竞争。由于被社会上的一些人误解甚至歧视,导致相当一部分脑瘫学生失去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信心。

现在,学校开展康复与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脑瘫学生的特点展开的,包括:脑瘫学生肢体功能的康复(肌力的发展水平、姿势控制能力、关节活动程度、肌体的平衡协调和转换移动能力);脑瘫学生的生活基本技能(学习认知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简单操作技能、自我服务技能)和脑瘫学生健康心理(情感世界、自信心、意志力)等。

对脑瘫学生开展康复与教育活动其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康复训练,延缓或阻止脑瘫学生的瘫疾进程,改善脑瘫学生肢体功能现状,最大限度地挖掘脑瘫学生的残存功能,培养学生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必需的能力;二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脑瘫学生的身心加以影响,以增进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脑瘫学生的残存功能,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回归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3.开展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研究符合特殊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成立于20025月,是一所融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脑瘫教育为一体的,上海市唯一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其中脑瘫学生的集中入学,填补了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学校各类教育设备和生活设施配备齐全,堪称全国一流。学校占地14561.80平方米,其中体育用地面积3603平方米,教育用地10958.80平方米,绿地面积39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678平方米。学校整体环境优美,教学功能齐全,建有六层学生公寓楼、四层教学行政楼、室内体育馆各一栋,并配有校园网、多功能教室、图书馆、排球场、200环形塑胶跑道操场和130塑胶直跑道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

20067月,学校引进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学校目前设启音部、启智部、养护部、课程研发中心、学生管理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形成“三部四中心”的组织管理机构,以保障教育教学和后勤两大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已经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并在逐步按照标准要求运行。

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对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校能够“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的教育”,使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公正、优质的护理,焕发热情,找回自信,为融入主流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总之,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研究非常切合学校的实际,能够有效地运用各项资源,发挥学校现有优势,铸造学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特色,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办学的品位。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对脑瘫儿童的研究现已遍及到世界各国,涉及到众多领域、众多研究机构、众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近年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推动、加快了各个领域对脑瘫儿童的研究。

1.脑瘫儿童康复研究的现状

1)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是残疾儿童生活自理的基础,脑瘫儿童康复目的是最终使他们能独立生活、参与社会。因此,教育康复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医疗、康复机构的研究者们已开始关注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康复的模式上,突破了过去传统单一化的医疗康复模式,将教育引入到脑瘫患儿的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康复中,目前对脑瘫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要解决的问题、康复原则、内容与方式等方面。

2)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

目前国内外的医药治疗方法很多,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改善患儿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类:①外科手术治疗。②药物治疗。③物理治疗。④矫形器等辅助器具的应用。⑤中医治疗。⑥运动治疗。⑦作业疗法。⑧言语治疗。⑨音乐文体疗法。⑩感觉统合治疗。

3)脑瘫儿童的功能评估

脑瘫儿童康复前后需要做一系列的测量评估,系列的评估可以用仪器或徒手进行。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评定、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关节活动评定、肢体功能评定、智力水平评定、适应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

2.脑瘫儿童康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医、教脱节
  医疗和教育的脱节,造成负责脑瘫儿童教育的学校无从下手。这些学龄脑瘫患儿在医疗、康复机构已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他们的整个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的教育康复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如何沿用以前的康复评估工具,以前的康复方法哪些效果比较好,患儿的情绪行为是否有问题,心理是否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随着学龄脑瘫儿童入学比例的增大,而日益凸现,学校对此深感烦恼甚至无力去解决,最终造成这些脑瘫患儿无论是在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都只能是随班就坐,不能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康复。
  (2)课程缺乏
  随着《残疾人保护法》及其他保护残疾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能够入学,接受和普通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脑瘫儿童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脑瘫儿童入学率激增,而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还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缺乏足够的力量来研究脑瘫儿童身心的教育康复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应须制定出国家或地方的适应脑瘫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康复课程,这使得各个学校面对脑瘫儿童束手无策,无从顾及。
    3.脑瘫儿童康复研究的趋势及未来
   1)研制学龄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及其标准
   
随着脑瘫儿童入学率的逐步提高,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我国的课程改革及学龄脑瘫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能,为学龄脑瘫儿童制定符合其身心康复、发展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课程及其标准已势在必行。

2)建立脑瘫患儿的康复、教育网络档案
  为了少走弯路,提高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医疗、康复机构与学校都应为脑瘫患儿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制定的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教育康复课程包括哪些,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等是什么,课程实施情况如何等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同时,与各脑瘫儿童有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的相关人员应通过网络,相互及时详细了解患儿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和商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该网络,提供信息、了解情况、搞好家庭教育康复。
  3)构建医疗、教育、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康复模式
  康复与教育相辅相成,只有将对脑瘫儿童的训练与教育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克服躯体和社会心理适应上的困难,才能在减低他们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各种潜能,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脑瘫儿童应从医疗、教育、社区和家庭四个方面实施全面的康复,同时,为了提高康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患儿的潜能,应考虑如何协调、统一康复教育的计划、内容、方法、评估标准等,并作合理科学的分工。这就需要研究制定医疗、教育、社区和家庭的合作模式,通过此模式来完成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任务,最终达到提高患儿的体能、自理能力、沟通能力、智力与社交能力,建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以至患儿将来能融入社会。
  (4)构建统一、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的脑瘫儿童功能评估模式
  对脑瘫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的评估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而这却是学术交流的基础。同时,统一的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患儿在不同的地方反复接受不同的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和患儿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会扰乱研究者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脑瘫患儿身心康复发展实际需求的医疗、教育康复计划,导致医疗、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的脑瘫儿童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脑瘫儿童研究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脑瘫患儿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积累脑瘫学生学校康复与教育资料,总结学校康复与教育经验,制订康复与教育的评价指标,概括康复与教育的途径、形式、策略和方法,揭示康复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

2.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延缓或阻止脑瘫学生的瘫疾进程,改善脑瘫学生肢体功能现状,最大限度地挖掘脑瘫学生的残存功能。使脑瘫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研究组织

调动各方力量,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保证研究实施。

1.学校校长室是研究网络的领导,承担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的审核。

2.学校教科室是研究网络的组织者、指挥者,承担课题研究计划制定、研

究方案设计和课题研究操作实施指导。

3.学校养护部协助教科室,组织课题研究操作实施与研究效果测试。

4.学校养护部各学科组执行教科室指令,带领教师具体进行课题研究操作实施,承担编写教材的任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程序是:计划——实施——观察——调整。研究过程中,先拟定第一步行动计划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考、意义分析、目标定位、内容构建、途径选择、策略制订、方法确定和操作步骤设计。然后依据计划方案,开展对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推进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进行及时了解,仔细考察,将有关情况和出现问题作“认真记录”,予以及时、积极反馈。最后对考察结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思考,找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修改完善实施计划,调整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和操作步骤,然后进行第二循环的行动。这样,通过多次循环往复,使课题研究计划、方案更科学、更合理,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发展。

(四)研究过程

1.启动阶段20072——20076

1)成立课题组,分配研究任务,明确研究方向。

2)建立情报组,收集、分析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

3)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理清课题研究思路。

2.实施阶段(20077——20098

1)调查研究

①制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

②选择调查对象,组织调查实施。

③收集调查资料,统计调查结果。

④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研究

①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实施对象。

②制定操作措施,实施康复教育。

③设计评价指标,组织评价实施。

④收集整理资料,组织专题研讨。

3)阶段成果总结

①编辑“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方案选集。

②编辑“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案例选集。

③编辑“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校本教材。

④编辑“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经验选集。

3.总结阶段(20099——200912

①整理研究资料,列出总结提纲,撰写终结报告。

②聘请专家学者,组织专题研讨,鉴定研究成果。

③汇总研讨意见,修改研究成果,编辑成果总集。

 

三、研究实施

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是学校在特殊教育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实践,并探讨其实施途径、过程与方法的活动。通过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践,切实提高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我们从康复与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策略、方法等五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目标

1.脑瘫学生康复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康复训练,延缓或阻止脑瘫学生的瘫疾进程,改善脑瘫学生肢体、言语语言功能现状,最大限度地挖掘脑瘫学生的残存功能,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所必需的能力。

2)分目标

①肌肉发展水平达到课堂规范的要求;

②姿势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③关节活动程度加强;

④肌体的平衡协调和转换移动能力改善;

⑤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获得足够的呼气支持,呼吸与发声相协调,建立正确的起音方式;

⑥建立正常的言语基频与强度;

⑦学会调整口部结构(下颌,唇,舌)的运动和位置来建立正确的口腔共鸣以及学会调整悬雍垂和软腭的运动和位置来控制鼻咽部的开放和闭合程度;

⑧提高构音器官(下颌、唇、舌)运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构音清晰度。

2.脑瘫学生教育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脑瘫学生的身心加以影响,以增进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脑瘫学生的残存功能,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回归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2)分目标

①知识: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科学、系统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提高生活水平,减轻社会负担。

②技能:通过教育,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残存功能,掌握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学会适应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和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为生活服务。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自强自信自立自理的心态,增强其发展能力,提高自信心,学会与人交往,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

(二)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内容

1.脑瘫学生康复的内容

1)肢体康复

根据脑瘫学生康复的特点,以及脑瘫学生今后融入社会,成为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听取领导、专家、基层教师以及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思考,我们把脑瘫学生肢体康复的内容归结为以下几项:

①肌力训练

②姿势控制训练

③关节活动度训练

④肢体平衡训练

⑤肢体协调训练

⑥肢体转换移动能力训练

根据脑瘫学生的瘫疾特点及瘫型,注重不同瘫疾和年龄阶段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低年级侧重于姿势设定为核心的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中年级侧重于缓解痉挛为核心的肢体扩大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高年级侧重于姿势转换为核心的肢体移动能力的训练。

2)言语康复

①呼吸异常的治疗(呼吸方式异常;呼吸功能减弱;嗓音功能异常;协调性异常;起音方式异常)

②发声异常的治疗(音调异常即音调过高或音调过低;响度异常即响度过强或响度过弱;音质异常即嘶哑声,粗噪声和气息声)

③共鸣异常的治疗(口腔共鸣异常即前位,后位或喉位聚焦;鼻腔共鸣异常即鼻音功能亢进或鼻音功能低下)

④构音异常的治疗(口部运动异常即下颌运动异常,唇运动异常或舌运动异常;构音音位异常即韵母音位异常,声母音位异常或声调音位异常)

⑤语言康复(主要内容有词汇训练、语法训练以及语用训练)

2.脑瘫学生教育的内容

脑瘫学生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生活技能和心理健康三方面,在广泛调查、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脑瘫学生教育的内容归纳如下:

知识技能

生活技能

心理健康

感知觉

学习能力

阅读理解

数学能力

如厕能力

饮食能力

清洁能力

衣着能力

轮椅使用

学习用品使用

其它家居用品使用

情绪

自我认知

情绪表现

 

3.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1)制定课程纲要

使脑瘫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

2)设计课程体系

以“社会生存”为核心,构建基础性课程、潜能性课程、技能性课程、补偿性课程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包括思想品德、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常识、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旨在为学生搭建学习各类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潜能性课程包括兴趣活动、信息科技、日常英语、益智活动、阅读欣赏、心理健康等内容。这类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个体潜能开发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瘫级程度进行选择,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的潜能。

技能性课程主要包括沟通与交往、生活技能两项。这类课程通过教会学生一定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技能,使学生能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同时也能理解他人,以达到基本具备沟通交往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的目的。

补偿性课程主要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语言康复两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补偿教育需要设计的,以对言语及肢体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各项机能障碍的治疗训练。

3)编写校本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具有潜在的功能。根据脑瘫学生康复、训练、教育的要求,开发适应我校脑瘫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各项康复、训练、教育的前提条件。针对脑瘫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水平、年龄特点、智力和肢体状况,以突出“生活适应”为核心,开发编写《沟通与交往》、《康复》、《心理健康》、《生活自理》、《益智活动》五套教材,以年级段为一个循环,低年级段1年级—3年级,中年级段4年级—6年级,高年级段7年级—9年级。每个年级段都围绕相同的16个主题,根据知识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每套教材18册,五套教材共90册。

(三)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形式

1.医学与教育相结合

医学与教育相结合,是我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第一种重要形式。

医学介入,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管理介入。我校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合作,建立了脑瘫登记制度,使我校的脑瘫学生成为了上海脑瘫系统管理中的一员。这个近年来在欧洲和澳洲都在实施的脑瘫登记制度,主要是医院通过积累大量的脑瘫患儿的病因,探索预防和管理脑瘫的有效方法。它能帮助脑瘫患儿制定医学治疗、康复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计划,同时向政府提供更多的真实数据,以提高脑瘫患者的社会福利。其次,评估介入。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专业医师负责对脑瘫学生的身体常规健康检查,进行医学评估。通过医学鉴定,了解学生身体各部分是否有器质性问题。康复师与专业医师合作,利用国际通用测试量表对学生的肢体运动功能现状进行评估。通过诊断与评估,对学生的瘫疾类型、瘫疾程度做出科学判断,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报告。再次,治疗介入。根据学生入学的初期评估报告,了解到学生需要干预的方向,由教师与专业医师一起为学生制定个别化干预方案。在整个教学与康复的过程中,教师与专业医师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教师负责对学生日常干预训练,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给医师回馈。医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生情况,及时干预治疗,包括需要时的手术和中医按摩针灸等。

特殊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设置适合脑瘫学生的课程。针对脑瘫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设计课程纲要,使脑瘫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性课程、潜能性课程、技能性课程、补偿性课程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课程体系,并开发编写《沟通与交往》、《康复》、《心理健康》、《生活自理》、《益智活动》五套校本教材。其次,创设适合脑瘫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脑瘫学生的个别差异比正常学生更大,因此,我们根据其障碍程度实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极重度者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康复与教育服务;在校学生我们根据年龄、智龄、瘫疾程度、知识结构等进行编班,运用集体授课、个别化教学或复式教学、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脑瘫学生进行康复与教学服务。再次,运用适合脑瘫学生的教学方法。由于脑瘫学生的自身障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感官体验法、作业法等一些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2.集体与个别相结合

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是我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第二种重要形式。

集体教育,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集体授课。我们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这种编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年龄划分的年级班,如养护一年级,主要是副课的教学;另一种则是以知识水平划分的教学班,如教学一班。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及场所固定的特点。在集体授课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主导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进行集体授课的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兴趣、唱游六门课程。其次,集体训练。集体训练是我校根据脑瘫学生的特点,针对影响他们正常发展水平的各项能力而设立的训练,包括肢体康复、感觉统合、言语语言、知识技能及生活自理五项能力的训练,主要有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目前我校进行的课内集体训练的课程主要有:沟通与交往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益智活动。课外的集体训练主要是进行肢体能力方面的训练,包括轮椅操、眼球操、手指操、蹲起活动、轮椅操作、平衡协调及步行等训练。其中,轮椅操、眼球操及手指操是由康复老师依据学生的障碍特点而编制的一套涉及全身各关节及器官运动的体操,由各班班主任督促实施、搭班康复老师带领纠正,学生主动配合共同完成,每天一次,分别在第一节课前、第三节课前及第六节课前完成。蹲起活动、步行训练、轮椅操作及平衡协调主要安排在第二节课后及第六节课后,依据每位学生不同的障碍特点进行相应的训练。在课外训练中,教师负责保证学生的安全,并纠正他们进行各项训练时的异常姿势,促进其正常运动功能发展。再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我校提供给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活动平台,主要是各种竞赛和游戏,包括运动会、康复技能竞赛、生活技能竞赛、学科知识竞赛及各项融合活动等。

个别辅导,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个别授课。个别授课主要是针对在集体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类型学生。对于“吃不了”的学生,如对有沟通障碍的自闭症儿童进行的知识技能训练。这些学生无法融入到集体课中,无沟通动机,无有意注意,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就需要专门的沟通与训练方法,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对于“吃不饱”的学生,如在数学方面表现超常,其需求已经远远超过所在班级学生的教学进度,则会针对其特长,进行相应的提高和拓展。其次,个别训练。个别训练主要包括肢体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言语语言能力训练。针对学生不同的障碍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训练,例如言语语言能力方面,脑瘫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言语语言障碍类型,如构音、呼吸、语音、表达等,教师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3.引导与自主相结合

引导和自主相结合,是我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第三种重要形式。

引导训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目标引导。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方向,它既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个体的鞭策。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肢体情况,在相关领域为其制定合适、具体的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的训练,努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情感引导特殊儿童的情感相对于正常儿童显得较为脆弱、敏感,教师对特殊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正确引导,能帮助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康复等方面的表现,使他们感受到他人给予的温暖,对生活充满信心。再次,榜样引导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在观察榜样的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的榜样往往能成为儿童学习模仿的目标。在康复与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脑瘫学生提供了榜样示范的环境,通过评选“四好少年”、“行为标兵”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好榜样,将榜样的示范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促进学习与训练。

自主训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培养自主康复意识。自主意识的培养对脑瘫学生尤为重要。对脑瘫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是从建立学生的自我感觉开始的,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拥有自己的想法,从“我不行”到“我能行”,形成自己的主见,主动参与训练。其次,训练自主康复能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脑瘫儿童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但他们的人格是健全的,他们同样应该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在康复训练中,教师总是坚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完成任务,增强康复的信心,提高训练的能力。再次,养成自主康复习惯。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自主训练习惯的养成,对脑瘫学生非常重要。在学校生活中,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渗透,还是课外训练的指导,教师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刚性与柔性相结合

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是学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第四种重要形式。

刚性规定,包括两方面:首先,必须遵守规章制度。脑瘫学生有各种障碍,但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没有放松对其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必须完成训练指标。康复训练的枯燥与艰苦,往往会动摇脑瘫学生的信心。在训练中哭鼻子、发脾气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为了能够实现康复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训练的规定指标。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学生才有进步的积累,最终才有许多成功的喜悦。

柔性激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思想转化。教师加强思想及行为指导,利用上课与课余时间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教育,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心理疏导。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聆听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遇到问题与同学、老师及时沟通,也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倾诉。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服务,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再次,激励表扬。开展各种班级评比活动如文明小标兵评选、争星活动、卫生评比在这些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敢于展示自我锻炼自己提高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看到学生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并利用德育专栏、“我能行”展示角、康复天地、学习园地等展示平台,给学生充分“亮相”的机会。

5.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学校与家庭相结合,是我校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第五种重要形式。

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主要体现在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三个环节。首先,计划制定上的结合。每一位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计划的制定,都有家长的充分参与。仅以“肢体功能”一项为例,其计划的制定除了需要完成在校的各项评估之外,还需要家长提供学生在家里及在康复机构的康复情况,并与家长充分沟通,共同完成肢体康复计划的制定。学校与家庭通过在计划制定上的结合,使大家做到目标清楚,方向明确,从而确保学校家长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学校还非常注意活动的过程管理,实施点名签到制度、计划反馈制度、家庭表扬制度等,以保证计划制定后能在学校和家长的通力合作下持之以恒地进行实施。

其次,计划实施上的结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家校联系册、父母布告栏、预约听课、家访等多种形式,保证家校紧密联系。预约听课是我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家长如果有空,想来学校听几节课或全程参与一天的活动,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与康复,可以通过预约提出申请,学校即考虑安排家长进入课堂。家长通过全程参与,对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进一步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

再次,计划评估上的结合。评估既是对上阶段康复与教育的总结,又是下一阶段计划制定的基础。家长参与计划的评估,主要以讨论会的形式,在学年之初、学年之中和学年之终都有例行的评估讨论会。每个学年结束,学校都会邀请家长参加讨论会,共同评估各个项目。以生活自理能力为例,学校每学期提供一份“生活自理能力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如厕、穿衣、吃饭、洗漱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哪些方面是有进步的,哪些方面是持平的,还有哪些方面是忽略的,家长可能比教师更加了解情况。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评估,所得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能为下一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策略

1.整体推进策略

“整体推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校养护部九个年级同步开展,整体推进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和学校脑瘫学生的实际,我们设计了16个单元主题,由相关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单元内容与课文模版,加强学科康复与教育目标的联系,全面启动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各年级同步启动、五门学科同时推进,能够营造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氛围,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其二,康复训练与教育教学同步展开,共同促进每一位脑瘫学生的发展。康复与教育涵盖肢体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和知识、技能、情感教育等多项内容,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多项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学生回归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这多项内容的整体铺开、全面启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脑瘫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脑瘫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标导引策略

“目标导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宏观目标的导引。通过康复与教育的总目标来导引学校脑瘫学生教育。作为学校的重大课题,《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历时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了康复与教育宏观目标的引领,多项活动安排井然有序,实施过程方向明确,更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同时,目标导引也使每个阶段的工作更有方向,通过对应预期目标,能够及时反思改进,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基础。

其二,微观目标的导引。通过每位学生设计的康复与教育目标,导引康复和教育的实践,用目标导引行动,用目标检验结果。康复与教育目标一旦制定,就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师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康复与教育活动,学生也有了自己不断坚持和提高的动力所在。每一项目标的完成,都是对师生的最好奖励,也是下一步行动的起点。以学生小梅的个别化教学为例:老师通过对该生的五大版块(肢体功能、生活技能、认知水平、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评定,为之制定的长期目标为:提高衣着能力(扣钮扣、戴帽子、脱穿裤子、鞋袜、脱套衫),提高学习、办公用品使用能力(用尺画直线,使用固体胶、玻璃胶、双面胶、订书机等),提高清洁能力(梳头、刷牙、擦脸、扫地)。围绕这一目标,再制订各个项目的短期目标,以引导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开展。

3.循序渐进策略

“循序渐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康复训练中的循序渐进。肢体康复和言语语言康复,有其本领域特有的训练规律,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脑瘫学生的肢体和言语语言康复才能事半功倍。以言语语言康复中的呼吸功能训练为例,需要遵循“呼吸放松训练—生理呼吸训练—生理呼吸到言语呼吸的过渡训练—增加肺活量训练—唱音训练—逐字增加句长训练”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任何一项训练的缺失都会影响下一步训练的实施,最终影响脑瘫学生的呼吸功能发展。

其二,教育教学中的循序渐进。脑瘫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正常学生一样,需要充分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和脑瘫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沟通与交往”课程为例,我们把它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同一板块内容对三个阶段的学生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说说我自己”这一板块,对低年级段的小朋友只要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能认识并能介绍自己的名字,能叫出别的同学的名字,能够简单地相互介绍自己即可;到了中年级段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比较完整的话来介绍自己,如“我姓王,名小红,我叫王小红,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并找好朋友互相做交流进行问答游戏;到了高年级段就要求学生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尝试让学生填相应表格,为他以后融入社会做准备。

4.情感渗透策略

“情感渗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知育情,发展学生的智力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或显露的情感教育的内容,教师应采用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进行运用实施。如数学课上,老师运用可爱的小动物或基本的日常用品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以达到学科目标及情感目标。另外,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增加了低年级常识课的课时,目的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作铺垫,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有效地汲取知识,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进行以知育情的情感渗透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情感渗透是相互作用的,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入、越稳定。同样,情感体验越深入,就越能促进对事物的认识,学生的智力也在认识事物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其二,以情育情的情感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品行的陶冶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感染学生。每天,教师都用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每位学生,以旺盛的精力去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丰富的情感去爱护每位学生,以键全的个性去关注每位学生。学校犹如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师生间相互的赞赏;在这里你也可以听到师生间的嘘寒问暖;在这里,老师们的个人魅力使学生紧紧地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会了关心和爱护。

其三,以意育情的情感渗透,磨炼学生的毅力。情感与意志是相互制约的,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能调控情感。脑瘫学生的肢体障碍需要持续的训练才能保持其肌力水平,并能延缓其瘫疾程度。因此,我们在设置脑瘫学生的课程中坚持不间断地进行康复渗透,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康复训练课,还将康复训练贯穿于一日作息中,如在课间安排了蹲起、手指操、轮椅操等。康复训练是漫长也是艰辛的。康复课上,无数次的重复动作,无数次跌倒后站起的学生们都已经习惯,身体上有跌倒后的伤痕也已是家常便饭,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通过刻苦的训练后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行走。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支撑下,锻炼了脑瘫学生不怕苦、不怕疼的优良品质和顽强毅力,并将这种品质带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康复训练中的因材施教。无论是肢体康复,还是言语语言康复,都需要根据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个别化的教育与训练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针对脑瘫学生不同的聚焦障碍,教师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以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口腔聚焦位置。对于前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g,k+韵母u,ou,e的集合体/为发声内容,例如“哭”;对于后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b,p+韵母i的集合体/为发声内容,例如“笔”;对于喉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m,n+韵母i,u,o的集合体/为训练内容,例如“米”。

其二,教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脑瘫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要,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在脑瘫学生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轻、中、重度,将脑瘫学生所需课程做出概括性归类。这样的归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各类脑瘫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发展。如针对中度脑瘫学生,以生活自理和动作技能训练为主,兼以社会适应、沟通与实用技能等。生活课主要培养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如饮食、大小便、穿着、梳洗和安全等;沟通课培养他们有效的沟通能力,包括运用语言、手势等和别人进行适当的沟通,要求他们不仅能听懂,也可以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课学习如何自我控制情绪,乐于助人,并且发展其热心和诚实等品质,以及对异性的适宜态度;实用知识技能课(实用数学、实用语文)将有限的读、写、算等技能,用于日常实际生活中去,使之适应与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6.实践磨练策略

“实践磨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肢体康复中的实践磨练。对于脑瘫学生,肢体康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一项艰苦训练。学生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才会取得进步。如在康复训练中,针对痉挛型脑瘫学生的剪刀状肢位、剪刀状步行,以及上肢的拇指内收等,教师指导学生从正常的姿势、运动中抽出基本的运动功能加以诱发强化,同时结合粗大运动训练和精细运动训练来进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逐步改善肢体障碍程度。

其二,言语语言康复中的实践磨练。与人沟通、交往,语言这一途径非常重要。如在“沟通与交往”课上,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教师分别创设了“让我认识你”、“开心对话”,指导学生进行听话训练;创设“让我记住你”、“开心问答”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创设“我们一起练”、“开心冲浪”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听话训练、句式训练、语言训练,让学生会听话、听懂话、学说话、会说话,最终达到理解与运用的目标。

其三,知识教学中的实践磨练。如在“益智活动”课上,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动脑机会,教师提供了“练一练、找一找、辨一辨、连一连”等一系列环节,指导学生开动脑筋,手脑结合,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的过程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五)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方法

1.脑瘫学生康复的方法

1)肢体康复

①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又称Bobath法)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学者KaIel BobathBeda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是我校脑瘫学生肢体康复的重要方法。

以我校痉挛型双瘫学生徐××为例:异常的肌肉收缩和长时间异常姿势及体位的持续存在,导致他在站立时尖足,步行时剪刀步态,伸腿坐位时出现圆背、“W”坐位、上肢后背。我们在做康复训练时就以良好的坐位平衡、在坐位上肢的所有功能(自立的日常生活动作)、立位保持、步行训练为目标,重点在抑制髋关节的屈曲、内收模式,脊柱的过度前弯,肩胛带、躯干部、骨盆带的非对称模式,伴有上肢内旋的肘屈曲、前臂旋前模式,以及伴有髋关节屈曲或过度伸展的踝关节跖屈模式;同时以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髋关节与躯干部的抗重力伸展活动,对称性发育,本体感觉的反馈形成的身体认知觉,伴有可动性的上、下肢支持性,上、下肢各关节单位的分离运动或选择性运动为促通要素,对徐××进行康复训练。如:在训练他抬起臀部时,会由于仅仅产生背部肌肉的收缩而发生脊柱的过度伸展的代偿动作,导致骨盆前倾,为了抑制这种代偿动作,我们会用两腋部加大对他膝部的压迫,并引导他逐渐延长臀部抬起所持续的时间,促进臀部肌群和腹部肌群的同时收缩。稍有反应后,就让他自己努力持续抬臀,并且在必要时对他的臀部、腹部加以叩击,让他学习自己控制抬臀的时间。目前,这位同学已能成功实现对抬臀的控制,瘫疾程度有较大改善。

②理学疗法

理学疗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是徒手或借助器械,让学生主要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各种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脑瘫患儿所表现的姿势和运动,逐渐带有定型的、全体而且强制的性质,阻碍了正常运动发育过程中那些多样、部分、分离的姿势和运动,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发育渐呈“迟滞”,歪向异常方向。如痉挛型脑瘫学生丁××下肢的剪刀状肢位、剪刀状步态,以及上肢的拇指内收等都是典型的姿态,而且自发活动也活跃起来,异常性逐渐明显,游戏、进食活动等也在异常姿势及运动中进行,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动作。对于丁××,我们从正常的姿势、运动中抽出基本的运动功能加以诱发强化,并同时结合粗大运动动作和精细运动动作的获得来进行。如进行身体的正中位背向运动,从头部正中化开始,做手—手、手—口、足—足、再手—足—口终了正中位背向运动。在俯卧位头的正中位时用身体前方位置的手来支持身体,或在身体前放置物品,经眼、耳确认的同时,用手来抓握。还有专门针对日常生活各种姿势及体位的训练。目前,丁同学下肢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③上田法

上田法是由日本的一位小儿外科医生上田正于1988年创立的一种治疗小儿脑瘫的手法。该法采用从消除手足和身体的过紧张为目的手法,去掉末梢过紧张,促使患儿尖足、交叉、足内外翻等异常姿势自然减轻或消除,促使患儿自然运动发育姿势出现。

上田法包括5种基本手技和4种辅助手技,以颈部法为例,学生取仰卧位,教师站于学生头部后方,若训练右侧颈部,老师右手抬举学生右肩甲离床约30度,左手轻旋学生左侧头面,使头面向右作最大回旋,越过肩峰数厘米为好,保持三分钟(因人而异,适度保持)。左侧再进行一次。上田法可以增加颈部活动范围,降低颈部、躯干肌痉挛,矫正非对称性姿势,改善呼吸功能等,也是我校常用的脑瘫学生康复方法之一。

④推拿疗法

小儿脑瘫与其他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不同,因此小儿脑瘫的推拿方法较为特殊,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推拿理论、现代神经生理学、运动学的有关知识来进行推拿治疗。对于痉挛严重或肌张力过高的学生,我们多采用弹拨法,这是解除粘连及治疗麻痹的重要措施;而对于肌无力的学生,则多采用诸如叩击、点、钻、锯等刺激性手法。另外,这种方法也常用于对学生关节松动后或高强度训练后的放松的辅助手法。

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和不足,在选择这些训练方法时,我们尽量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多样选取康复技术及方法,力争使每位学生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2)言语语言康复

在对脑瘫学生进行言语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方法:

①呼吸功能训练

.呼吸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训练主要是指肩部放松训练,旨在促进呼吸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激发呼吸肌群进行有效运动,促使所有用于运动和摆姿势的肌群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根据脑瘫学生的特性,设计了4个动作:a.双肩交替运动:右手手臂伸向右上方,好像在触摸天花板,伴随一声长叹,右手手臂恢复原位;然后左手手臂动作同右手臂,左右交替3次。b.双臂划圈运动:先右臂划圈,运动方向依次为前、上、后、下,然后左臂划圈,运动方向为前、上、后、下。最后两只手臂一起划圈,运动方向依次为前、上、后、下,重复3次。c.双肩耸立运动:耸立双肩,保持5秒。然后迅速放松,重复3次。d.双臂晃动训练:双臂自然下垂,轻松晃动双臂。

.生理呼吸训练

生理呼吸训练通过不同的体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腹式生理呼吸方式。根据脑瘫学生的特性,选择了2种体位:a.仰位训练:仰躺在床上或软垫上,一手放在腹部上,感觉这只手如何随着呼吸而上下起伏。b.坐位训练:挺直坐在椅子上,一手放在腹部,感觉呼吸时腹部的运动。

.生理呼吸到言语呼吸的过渡训练

选择适当的拟声练习内容,要求学生在发声时保持气息和响度的均匀,持续时间尽可能长。我们对脑瘫学生进行拟声训练时,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声音:小猫的叫声miao  miao  miao,小狗的叫声wang  wang  wang,小鸭子的叫声ga  ga  ga,小青蛙的叫声gua  gua  gua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呼吸功能。

.增加肺活量训练

增加肺活量训练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旨在帮助脑瘫学生能够在说话时获得有力又缓慢、均匀的呼气。主要的训练方法有:a.吹泡泡:让脑瘫学生迅速而用力地吸一口气,然后尽量吹出一连串的泡泡。b.吹气球:让脑瘫学生先用力地吸入一大口气,然后连续地用力吹气,吹出一个大气球。c.吹哨子:让脑瘫学生先用力吸一口气,然后吹出一连串的哨音。

.唱音训练

唱音训练通过一系列有选择的发音,让脑瘫学生发出自然的声音,增加其在言语时控制气流的能力以及一口气连续发几个音的能力。我们对脑瘫学生进行唱音训练时,教师往往先进行长音训练,选择简单的单韵母为发声内容,让学生先深深地吸入一口气,然后尽可能长地发/a---//i---//u---/;然后进行短音训练,让学生先深吸气,然后尽可能多地发/a a a//i i i//u u u/;最后进行长短音交替训练,发/a---a---a a//a a a---a---/等。

.逐字增加句长训练

逐字增加句长训练通过让脑瘫学生跟着教师模仿目标语句,使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呼吸逐渐成为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在对脑瘫学生进行逐字增加句长训练时,教师通常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模仿。例如:兔子。/白色的兔子。/一只白色的兔子。/一只可爱的白色的兔子。/这是一只可爱的白色的兔子。并且配有相应图片,进行辅助教学。

.停顿换气训练

停顿换气训练通过朗读一些文章或诗歌,帮助脑瘫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和换气方式,提高言语技能。在对脑瘫学生进行停顿换气训练时,教师常常选择儿歌作为训练的内容。例如儿歌《拔萝卜》: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不动。老太婆,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让学生在学儿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停顿方式,既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呼吸功能。

②发声功能训练

.发声器官的放松训练

发声器官的放松训练主要由颈部放松训练和肩部放松训练两部分组成,针对脑瘫学生的特性,教师设计了以下动作:a.颈部放松训练:学生端坐在椅子或轮椅上,向前运动时头部直立,颈部放松,头部随重力作用迅速向前低下,下颌触及胸部,感觉颈后部肌肉被拉直,然后将头部缓慢上抬,恢复直立位。向后、向左、向右运动基本方法同上。b.声带放松训练:学生端坐在椅子或轮椅上,平调向前运动时深吸气后紧闭双唇,气流由肺部出,双唇振动并带动声带振动,持续发“嘟”声。平调旋转、升调左右、降调左右、降调旋转运动方法基本同上。

.响度训练

响度训练旨在让脑瘫学生在交谈时获得较为舒适的言语响度。我们在对脑瘫学生进行响度训练时,教师使用“启音博士”,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较为舒适的言语响度。例如:教师先选择“大象”这一游戏,让学生认识响度。学生发声响度的大小与大象耳朵的大小成正比,发声的响度越大,大象的耳朵变得越大,反之亦然;随后教师选择“吹蜡烛”这一游戏。学生发声,蜡烛的火苗窜动。若发声响度在正常范围内,小猴吹灭蜡烛吃到蛋糕。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的言语响度降低或增加至正常范围内(65DB-80DB)。

.音调训练

音调训练旨在让脑瘫学生在交谈时获得较为自然的言语音调。在对脑瘫学生进行音调训练时,教师使用“启音博士”,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较为舒适的言语音调。例如:教师选择“都市”这一游戏让学生认识音调的概念、发声音调的高低与热气球的飞行高度成正比。发声的音调高,高楼上的热气球就飞得高,反之亦然;随后教师选择“水壶”这一游戏。学生发声,水壶穿行运动。若发声音调在正常范围内,水壶不会碰到杯子并顺利达到目的地,同时出现水壶脱盖庆祝的动画奖励。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的言语音调提高或降低至同年龄性别组的正常范围内。

.嗓音音质训练

嗓音音质训练旨在帮助脑瘫学生减少嗓音滥用和误用的次数,以寻找最佳的发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a.手指按压法:教师将手指环绕在学生甲状软骨的上边缘,慢慢下滑;有时还向两边滑动,将整个喉部的位置下移,以消除紧张;还可将手指按压在甲状软骨的两侧进行纵向按摩,缓解说话时的用力过度。b.哈欠—叹息法:先要求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张大嘴打哈欠,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叹气声。接着要求学生在呼气的时候加入/h//ha/、哈哈等的发音,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舒适自然的发声。c.咀嚼法:给学生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对着镜子张大嘴,就好像咬住了一个大苹果,进行大幅度的咀嚼,然后要求学生在咀嚼的同时加入/a,i,u/的发音,加入数数等。

③共鸣功能训练

.共鸣放松训练

共鸣放松训练包括口腔放松训练和鼻腔放松训练,旨在协调与平衡学生的共鸣肌群,为形成正确的口腔和鼻腔共鸣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有以下方法:

a.口腔放松训练

口腔放松训练旨在缓解口部肌群的紧张,增加口腔共鸣器官运动的灵活性,使学生对发声更加敏感。在对我校的脑瘫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求他们先想象口中有一大块口香糖,张开嘴,尽可能大幅度地做咀嚼运动;然后闭上双唇,用尽可能大的下颌运动来进行上述的咀嚼运动。

b.鼻腔放松训练

鼻腔放松训练旨在缓解软腭肌群的紧张,增加鼻腔共鸣器官运动的灵活性,使学生对鼻音更加敏感,为形成良好的鼻腔共鸣做好准备。在对我校的脑瘫学生进行训练时,选择哼鸣相近位置的鼻音和塞音以及哼鸣在鼻音和塞音之间的高元音为发声内容。例如:/m---b//n---d//mi---b//ni---d//(ng)u---k//(ng)o---g/等。

.口腔共鸣异常训练

针对脑瘫学生不同的聚焦障碍,教师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以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口腔聚焦位置。对于前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g,k+韵母u,ou,e的集合体/为发声内容,例如“哭”;对于后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b,p+韵母i的集合体/为发声内容,例如“笔”;对于喉位聚焦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声母m,n+韵母i,u,o的集合体/为训练内容,例如“米”。

.鼻腔共鸣异常训练

针对脑瘫学生不同的聚焦障碍,教师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以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鼻腔聚焦位置。对于鼻音功能亢进的脑瘫学生,教师先选择非鼻音,例如“阿姨、弟弟、西瓜”等为发声内容,感知在捏鼻与不捏鼻的情况下都不会出现鼻腔共鸣,且放在鼻子下面的镜子不会起雾;随后教师选择鼻音,例如“妈妈、妹妹、明天”为发声内容,感知发声后,鼻子下的镜子上会起一层薄雾,鼻腔这时是振动的。

④构音功能训练

.口部运动治疗

口部运动治疗是指利用触觉和本体感觉刺激技术,遵循运动技能发育原理,促进口部 (下颌、唇、舌)的感知觉正常化,抑制口部异常运动模式,并建立正常的口部运动模式的治疗过程,主要有以下的训练方法:

a.下颌运动治疗

下颌运动治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下颌侧向控制治疗:教师坐在学生的左边,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摆成数字“2”的手势,用手臂在学生身后将其环绕,手指固定下颌,将中指放在学生的下巴下面(有助于保持下颌紧闭,舌内缩),食指放在下巴上面(有助于下颌张开和下唇运动)。

下颌前位控制治疗:教师面对学生而坐,将大拇指的指尖放在下巴前面(有助于下颌打开),食指弯曲放在下巴下面(有助于下颌关闭)。

下颌自主控制治疗:要求学生自己将手指尖放在颞下颌关节上,拇指尖置于下巴尖,用来监控和自主减少下颌运动;要求学生将手掌置于下颌,掌根部放在下巴上,手指指尖放在颞下颌关节处,用来提高下颌的感知觉,增加下颌关节的灵活性。

下颌低位抵抗治疗:教师面对学生而坐,用拇指轻轻稳稳地把下颌往下方推。

下颌高位抵抗治疗:教师面对学生而坐,用拇指轻轻稳稳地把下颌往上方推。

下颌交替抵抗治疗:教师面对学生而坐,用拇指轻轻稳稳地把下颌往下方推;然后再用拇指轻轻地、稳稳地把下颌往上方推。在此过程中加快两种动作的轮替速度。

b.唇运动治疗

唇运动治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协助指压法:手指平放在学生的口轮匝肌上,保持一定压力

自助指压法:让学生的脸抵在又大又圆的软物体上。例如,有弹性的动物玩具或又大又软的球,用嘴抵住物体发双唇音

吸吮法:让学生用双唇吸吮很大的圆形物体,例如棒棒糖

抵抗法:用手指或硬物体向上推上唇,向上推时要求学生向下用力拉上唇;用手指或硬物体向下推下唇,向下推时要求学生向上用力提下唇

唇部拉伸法:首先,将两食指尖放在口轮匝肌中线两侧,同时用力从中间向两侧拉伸口轮匝肌;然后,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控制,要求学生收缩嘴唇来抵抗教师施加的阻力

对捏法:首先,将食指和拇指分别放在上唇中线两侧,从而握住上唇唇线以上的部分。两手指轻轻地对捏,并向前拉伸;然后,要求学生展唇(做微笑样)。在对脑瘫学生进行训练时,大多数学生不是通过用面部肌肉或唇的运动来微笑,而是将头后仰,此时教师应提醒他们,“不要用头笑,要用唇笑”。

按摩唇部:教师面对学生而坐,把手指放在学生鼻子的一侧,向下按摩至上唇底部(唇直肌);从颧骨中央向两口角按摩(唇角肌);对上唇进行间歇性的按压(平行肌);将大拇指置于脸颊内侧壁的上下臼齿间的位置,其余手指放在口外部的脸颊上,轻轻地固定住脸颊,然后大拇指和其余手指拉动脸颊肌肉向唇角方向滑动(唇横肌);把双手分别放在两侧脸颊上,轻轻地向前方拉动面部肌肉(唇角肌)做鱼脸;将一只手的的大拇指放在患者的一侧脸颊上,其余手指放在另一侧脸颊上,轻轻地向前拉动面部肌肉(唇横肌)做鱼脸;把手放在下巴的中线两侧,分别向中线方向按摩肌肉(平行肌)。

自主控制能力训练:利用“构音训练系统”中的基础篇中的“唇的强化运动与训练”,要求学生看软件演示模仿动作,以提高唇部运动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例如对脑瘫学生进行训练时,选择“亲吻-微笑”这一动作,要求学生和软件上的小猴子一样,噘起嘴唇做亲吻状,保持5秒;然后咧开嘴角做微笑状,保持5秒。然后交替进行3次,以提高唇部圆展交替的能力。

C.舌运动治疗

舌运动治疗包括以下内容:

吮吸运动:舌与上齿吮吸,将舌尖抵住上齿内侧,舌两侧向上卷起,轻轻回吸,发出“啧啧”声,重复3次;舌与上齿龈吮吸,将舌尖抵住上齿龈,轻轻地回吸,发出“哒哒”声,重复3次。

伸展运动:向上伸展,将舌尖抵住硬腭前部,轮流抬高和降低下颌,感觉到舌部在伸展,重复3次;向下伸展,将舌头伸出,尽可能向下伸展,重复3次。

舌尖运动:舌尖上卷,将舌尖卷到上齿龈的外表面,上唇向下用力,坚持1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3次;舌尖发音,将舌尖上抬抵住上齿龈内侧,发“兔,兔,兔;肚,肚,肚;怒,怒,怒…”,重复3次;舌尖上下运动,张开嘴巴,将舌尖向上抵住上齿龈,接着向下抵住下齿龈,上下交替运动,重复3次。

打扫运动:舌尖顶脸颊,用舌尖顶住右侧脸颊的内侧,然后从右侧移向左侧,重复3次;舌尖碰嘴角,用舌尖碰触右侧嘴角,然后从右侧嘴角移向左侧,重复3次;舌尖洗牙水平面:用舌尖放在上排牙齿最里面的一颗牙上面,缓慢依次扫过每颗牙齿,然后沿着下排牙齿重复这一动作,重复3次。

.构音音位治疗

根据脑瘫学生的汉语构音能力评估结果,教师选择需要习得及强化的音位,借助“构音训练系统”对学生进行构音训练。例如脑瘫学生黄××音位/p/构音替代为/b/,故教师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音位/p/的构音强化训练。首先,教师呈现一些/p/的发音让他感知;随后教师重点教他/p/的构音方式(p是双唇送气清塞音,成阻时上下唇紧闭;持阻时保持阻碍并呼出气流;除阻时因爆发破裂成声)。在其过程中教学生用两种方法检验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一是将自己的一手手心置于唇前,随/p/的发音会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热气流呼出;二是用一张薄纸放在唇前,随/p/的发音薄纸会向前飘;接着教师利用“构音训练系统”,选择一系列带有/p/的单、双、三音节词语和句子为训练内容,例如“爬、坡、抛、皮鞋、披萨、葡萄、排球、葡萄干、喷水池、胖老鼠、排队坐车、跑步比赛、朋友们在跳舞”等等;最后,当学生能正确读出这些词句后,教师设计一些b/p的音位比对,例如拔/爬、鼻子/皮鞋等,进行巩固加强。

⑤词汇训练

教师选取学习用品、餐具、衣物、食物、玩具、家具、家用电器、卫生用品、人物、身体部位、动物、水果、蔬菜、室外物品类的名词和简单的动词及形容词为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在对我校脑瘫学生进行身体部位类名词的训练时,教师先使用“语音训练系统”中的“人体”部分,通过呈现各种各样身体部位的图片及发音,让学生认识词语;然后将这些词语放在生活场景中(指一指自己的眼睛、询问我们用什么吃饭?回答嘴巴),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这些词语所指的对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词语,并通过场景模拟解决迁移和再认的问题;最后将所学词语放入句子中,通过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词语,并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初步感知句子结构(询问这是什么?回答这是眼睛)。

2.脑瘫学生教育的方法

在脑瘫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方法。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4种方式。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的一种讲授方式。通过讲述来表达事件、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讲解,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讲授方式,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述和讲解经常结合使用,既能讲明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又能讲明运动过程中蕴含的规律及道理。讲读,是讲、读、练综合运用的一种讲授方式,是结合阅读进行讲述或讲解。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或默读训练、概括段落大意以及复述、背诵等。讲演,是对专题连贯地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的讲授方式。它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结论。讲演法主要以演说、报告、讲座的形式出现,涉及的问题比较深、广,需要的时间较长。我校大部分脑瘫学生存在知识技能水平低下、理解能力差及注意力、记忆力低下等各方面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讲授,以提高授课的水平和质量。

2)引导谈话法

引导谈话法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深入引导来与学生相互提问,围绕着问题进行谈话,让学生自己或依照老师一步步的引导而最终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校教师在对脑瘫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时,有时并不直接讲出结论或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思考或争论,引导他们自己获得正确的结果。即使学生对所提出的答案作了不正确的回答,也不会马上指出错误并给予指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答案加以引申,紧接着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的答案显出不足或是自相矛盾的境地,这样在连续的进行一问一答或相互争论中,通过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思考,正确答案也就呈现在面前了。如在上《安全过河》这课时,猎人带着大羊、小羊、狼一起划船过河,只有猎人会划船,船只有一只,而除了要划船的猎人,船一次只能再容下一个动物,狼在没有猎人时会吃掉羊,问大家猎人要怎么做才能带它们安全过河呢?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多次的一问一答或相互争论中,学生最终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让猎人将它们安全地送过了河。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相互交换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或进行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弄清问题、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教师常会给出某问题同学的案例,让学生围绕该同学的案例特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大家了解哪种做法可取、哪种做法不可取,最终使学生体会到可取的做法大家要学习,不可取的做法要尽力避免。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也使大家学习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4)感官体验法

感官体验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等,配合讲授或谈话,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视、听、味、嗅、触等各感觉器官体验来达到获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学校学生受肢体障碍的影响,接触社会及自然的机会比较少,平时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也少,对很多现象及概念甚至常识性内容的理解比正常的学生反应要慢很多,因此各专业教室(如多感官训练室)、课上的各类教学具、多媒体课件等都是学校每位教师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法宝。如在让学生“认识秋天”时,多媒体会展示秋天各种景色。教师自己制作的枫树、枫叶教学具不仅能让学生看到、摸到真真实实的枫叶,还能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体会到枫叶落地的过程,更是让他们的肢体在课堂上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充分体现学校针对脑瘫学生所施行的“康教整合”的教育理念。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5)作业法

作业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或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教导与训练,以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及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方法。作业法,主要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复杂操作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训练。

运用作业法进行感知力训练,是通过各感觉器官的活动认知物体及其特征并完成任务的过程。如带领学生玩滑梯,学生通过受到快速移动产生的重力感知肌肉、关节移动时所产生的紧张感,使大脑、间脑、小脑间的运作产生强有力的统合作用,使孩子的整体统合运作功能在得到积极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滑梯、玩法以及玩滑梯带给他们的体验与感受。

运用作业法进行注意力训练,指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及肢体状况选择有目的性的作业任务,吸引孩子注意并完成任务的过程。学校部分脑瘫孩子,受肢体障碍影响严重,操作物品的能力非常差,经常是倦懒不愿多动,对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上课也就只有刚开始几分钟的注意,一会儿就不知道在看什么想什么了,有些甚至直接睡着,根本不理会各种说话声或是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无法融入到集体教学中。针对这种孩子,首先是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如训练时选择一些需要搭高的积木让他来玩搭积木,首先不断地给予其言语指导鼓励,督促其自己动手,搭好后加以特别的鼓励与表扬,提高其自信心,渐渐地,搭成功的造型让他自豪不已,就算没搭好,积木倒地一声响也足以让他惊奇、紧张并兴奋好长时间,失败后重新再搭时又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等着成功又等着巨响,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学生的注意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正在操作的积木。这样大大提高了其操作时的注意力,为其慢慢融入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运用作业法进行记忆力训练,是指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或感官、操作刺激加深对物品、物品特征及操作流程的认知记忆并完成任务的过程。如学校作业法用具中的身体部位拼图,学生在反复练习完成拼图的过程中,对人和身体构造及名称特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记忆。

运用作业法进行理解能力训练,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现象或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因果关系等。如作业训练里的倒黄豆和倒沙子,要求把黄豆和沙子一起装进指定大小的杯子里,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同一个杯子有时候可以装下所有的黄豆和沙子,有时候又装不下?通过实际操作,他们终于发现,原来黄豆中间有空隙,而小小的沙子可以钻满这些空隙,但相对大粒的黄豆却很难毫无空隙地相继钻进沙子里,于是经过多次的操作反复,他们终于知道要想将黄豆和沙子同时装进一个杯子里,要先倒部分黄豆,再倒沙子填平,再加黄豆,然后再加沙子填平,如此反复,才能完成任务。

运用作业法进行复杂操作能力训练,指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完成复杂任务的训练,通常要求学生协调地、综合地发挥躯体的、心理和情绪的、认知的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如要求学生搭积木家园,要完成这项作业,他们要熟知各建筑部位的形状特征并正确搭建,要有家园内各环境设施的构想及布局,还要加上肢体动作的完美配合,才能最终完成任务。

 

四、研究成效

   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是根据脑瘫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对学生的肢体、言语语言、认知、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的康复与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脑瘫学生逐步改善肢体、言语语言方面的障碍,掌握康复的知识技能,在认知、生活技能与心理素质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素质,推进了学校的改革和特色的建设。

(一)促进了脑瘫学生的发展

1.促进了脑瘫学生肢体、言语语言的康复

1)促进了脑瘫学生肢体康复

肢体康复是脑瘫学生康复最重要的内容,经过坚持不懈地康复治疗,脑瘫学生在肌肉发展、姿势控制、关节活动、肌体的平衡协调和转换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

如图1所示,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脑瘫学生在上述五方面重度障碍的人数百分比有较明显下降,尤其表现在姿势控制、关节活动度、平衡协调方面。

①肌力发展水平进步

肌力是脑瘫学生发挥潜能的基础,也是姿势控制、关节活动、以及肌体平衡与协调的前提,站立、行走也都需要正常的肌力才能完成。经过康复训练,学生的肌力发展水平有很大进步,刚入校时,有的学生坐位时腰背部肌力明显不足,后靠椅背,呈瘫软状态;也有的头颈部肌无力,经常垂着头,连吃饭、看黑板也很难将头抬起来。一年之后,他们渐渐地能够自已坐起来,而且可以独立地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头颈部肌力也控制得非常好,能够达到课堂规定的要求。

②姿势控制能力提升

正常的卧位、坐位、四点跪、两点跪以及站立、行走等各种肢体形态都与姿势控制密不可分。根据学生不同的肢体状态可以观察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经过康复训练,在卧位训练中,学生已经可以完成并保持正常的卧位姿势;在坐位康复训练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可以保持很好的坐位姿势,尽量避免了自己不正确的坐姿;四点跪、两点跪是相对较难控制的两种姿势,而学生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也能够以较准确的姿势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姿势控制能力也表现在生活中的各项技能上,很多学生在家里依赖父母已经习惯,独立性、自主意识很弱。比如,在姿势转换和移动方面,很多学生需要被推着轮椅去上厕所,睡觉时需要被抱着到床上,站起来也要别人帮助扶着。现在,很多学生能独立上厕所、睡觉,许多男生可以站立独立完成小便,这些也是姿势控制能力提高的体现。

③关节活动程度改善

关节活动度受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脑瘫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很大困难,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关节挛缩情况更加明显。通过康复训练,我们的高年级学生不仅预防了关节挛缩和畸形,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扩大了关节活动幅度。这些变化,提高了学生日常生活的自如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这些变化也极大程度地增强了高年级学生即将面对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④肌体的平衡协调和转换移动能力发展

肌体的平衡与协调在脑瘫学生身上的进步表现也很明显,这里有个典型的平衡与协调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原先步行时跌跌撞撞,容易摔倒,转换移动能力很弱,连头面部控制也难以完成。对此,我们特意加强了他的平衡与协调能力训练,一段时间下来,效果非常显著。现在,这位学生走路时不仅不会摔倒,而且基本平稳。

2)促进了脑瘫学生言语语言康复

言语语言康复是脑瘫学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脑瘫学生的呼吸功能、发声功能、构音清晰度、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

如图2所示,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脑瘫学生在言语语言五方面达到正常的人数百分比都有所上升。

①呼吸功能有所提高

经过坐位训练、拟声训练、肺活量训练、唱音训练、句长训练以及停顿换气训练,学生的呼吸功能有所提高。坐位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腹式生理呼吸方式,用正确的坐姿伴随手部的自主体验,理解与掌握了吸气与呼气腹部的变化;增加肺活量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吹泡泡、吹哨子等,同时结合“启音博士”的最长声时训练,使学生的肺活量有所提高,最长声时也相应增长,为言语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逐字增加句长以及停顿换气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呼吸功能,现在他们能够用正确的呼吸方式以及停顿方式发音。

②发声功能有所提高

经过颈部放松训练、声带放松训练、哈欠叹息法、咀嚼法以及“启音博士”的一系列训练,学生的发声功能也有所提高。他们的发声内部以及外部肌群得到有效的放松,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基本上达到了正常范围,嗓音良好、舒适。

③构音清晰度有所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构音训练,学生习得或巩固各个声母的正确构音方式,以正确的发音方式发出带有它们的单、双、三音节词语和句子,他们的构音清晰度得到了提高。例如“f”的构音训练后,学生通过构音方式的习得,纠正了以往上下唇相碰发声的错误方法,习得了正确的发音部位——上齿和下唇以及构音方式,并通过一系列带有f的词语和句子的构音训练,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了f的构音,真正地掌握了f,提高了自己的构音清晰度。

④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经过一系列常见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后,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扩充。他们能掌握表示身体部位、水果、家用电器、蔬菜、卫生用品、餐饮、服装、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等类别的名词以及其他类型词语的音与义,并能用这些词语来与人沟通,回答问题,进行表达。

同时在构音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某些声母的发声,更是在构音词汇的训练过程中扩充了自己的词汇量,提高了语言的理解能力。例如在p的构音训练中运用到一系列的词汇:葡萄、脸盆、外婆、皮带、皮球、排球、老婆婆、好朋友、碰碰车等,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与发音,提高了自己言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促进了脑瘫学生自我康复意识的建立

脑瘫学生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助脑瘫学生自己及其家长建立自我康

复的意识,掌握正确的自我康复的技能,是保证脑瘫学生始终能保持在正常发育姿势,使康复训练的效果能够连续与贯穿于脑瘫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所在。在两年多的训练过程中,脑瘫学生、家长完全参与到康复训练的全过程中,康复师定期培训、个别指导,不断地示范、讲解,使康复知识技能渗透到脑瘫学生生活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引导、提示,也使得脑瘫学生的自我康复意识越来越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自己,使康复真正成为脑瘫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促进了脑瘫学生认知、生活技能的发展

康复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脑瘫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通过两年多的康复与教育,脑瘫学生在学习认知能力、生活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1)学习认知能力有所发展

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学习智能、阅读理解、数学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脑瘫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康复与教育,如图3所示,学生在这些方面达到良好的人数百分比都有所提高。

3

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明显改善,不仅可以保证正确的坐位姿势专心听教师讲课,还能自觉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脑瘫学生相对正常学生来说,记忆力方面存在缺陷,经过康复与教育,不少学生已经从开始只能艰难地认识几个字到逐渐认识几十个字,随着知识的积累,记忆的能力也在增强。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发展,有些学生还可以独立完成习作。还有一部分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边指手画脚,一边发出无意义的音节,他们懂得了利用沟通卡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来,无形中给这些失语的孩子带来一大片交友空间。本来需要很长时间与之接触、熟悉以后才能猜出他在“说”什么,如今使用了沟通卡,同学、教师或其他人都能轻松地与之交流。总之,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技能,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成为了他们下一步学习和生活的宝贵财富。

2)生活技能不断进步

脑瘫学生生活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如厕、饮食、清洁、衣着、轮椅使用、学习用品和其它家居用品的使用等方面。经过康复与教育,如图4所示,脑瘫学生在上述七方面达到良好的人数百分比有了很大提高。

4

通过康复与教育,学生学会了开关门窗,学会了打电话、开电视等;在班级后面的学习园地里也可以看到学生独立完成的腊笔画和剪贴画;在教师的办公桌上也可以发现他们经过刻苦努力书写的拼音和汉字。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方面有明显进步,从以前让老师、家长代劳,到现在自主整理文具、整理书包,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完成自已的衣柜、书柜的整理和分类了。而吃饭、喝水、洗手、洗脸、漱口、上厕所等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从完全依赖和部分依赖到只需要少量辅助和完全独立,这些进步给学生自身带来了极大方便,也为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多惊喜。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指导之下,学生在洗头洗澡、穿衣穿鞋等较复杂的自我服务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新生刚入校时,很多学生连擦鼻涕这样简单的动作也不能完成,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已去做这些事情,现在,学生能够主动地拿餐巾纸为自己擦鼻涕,并且擦完之后,会想办法把餐巾纸扔到垃圾筒去。这些自我服务的作业训练情况也反映出孩子是非常乐于自己动手的,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学习、探索的需要,也帮助孩子们建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

康复与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而回归主流社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通过康复训练,学生学会了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自然地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内心需要,获得相应的技能,为今后的身心可持续发展以及学会生存打下了基础。

3.促进了脑瘫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对于脑瘫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心理素养的提升也是康复与教育的重点。经过两年多的康复与教育,如图5所示,脑瘫学生情绪、自我认知、情绪表现方面达到合格的人数百分比有明显提高。

5

1)情感世界不断丰富

通过各种运动、生活技能的练习,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周围人、事、自然的认知与感知,脑瘫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爱心和责任意识,逐渐树立信心,能够坦然面对自已的人生道路。现在每当学生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总能听到一声谢谢;每到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总能看到学生们亲手做的一张张小卡片,话儿不多,礼物虽小,却也是他们用心准备的,他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关心他们的人和他们要关心的人。 

2)自信心增强

通过康复与教育,学生在参与家中的各种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主人和贡献者。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各项生活自理以及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需要,对家人、老师和同学有价值,从而获得信心和荣誉感。另外,康复与教育也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强调自主、独立。现在很多学生从曾经完全依赖父母,到今天能渐渐地独立完成自已的事情,其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3)意志力提升

在康复训练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起初他们并没有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一次次地失败,让学生感到痛苦和失落。现在通过不断努力,他们在汗水和泪水中渐渐体会到进步的来之不易,懂得了所有的进步是在反复练习中获得的。实践证明,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明显适应了康复的流程,每天坚持,每天锻炼,其意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1)促进了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以往,脑瘫学生在行为上、心理上都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帮助,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家长、教师和其他关心他们的人都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学生,并且几乎包办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和学习,学生也理所当然地依赖于别人。通过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教师逐渐转变了这种观念,让学生从依赖的心理中走出来,去理解“我能行”这句话的含义。教师不再单纯以对待弱者的态度面对学生,而是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并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帮助学生做好”到“引导学生做好”。

2)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从传统的教师主宰的教学观,逐渐走向平等、开放的新课堂,这是现代教学观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教学,一切活动均由教师安排,学生也总是盲目遵从,而没有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教师开始尝试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事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眼看、脑想、手动等实践活动为主,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这就要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给学生具体方法,达到由“不会学”到“会学”的境界。而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从原来的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不再停留在学生具体学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结果,而是去关注学生康复和学习的过程,使每一次的评价成为学生下一阶段努力的重要参照,达到良性循环。

3)促进了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教材是为学习者提供的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游离于学生经验之外的纯书本知识的载体,也不能够代替具体的人而独自承担起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教师逐渐转变了原来的一些以教材为纲的观念,他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而这种观念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他们使用教材的活动,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正成为教师实践与反思的重要内容。

2.促进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1)促进了教师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肢体康复与言语语言康复,是相对独立而又专业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科教师而言,职前教育没有提供完善的系统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对肢体康复和言语语言康复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理解并不全面。通过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教师有了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在平时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获得了相关康复的知识,逐渐具备了指导康复的技能,这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2)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专长的发展

在进行这次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在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掌握了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媒体仪器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依赖感强的学生,教师采取理想诱导的方法;对于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教师采取评价激励的方法。在教育方法上除了重视个别化外,还注意教育方式多样化。如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采取“加星、批语、激励、奖券”等策略,使作业批改成为了促进目标实现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3.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

1)促进了教师科研意识的提升

对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以往,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并不全面,认为这是专门从事科研的人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自己作为教师,只需要教书育人。而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教师真正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教育科研的作用与价值,体验到教育科研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功效。

2)促进了教师科研知识与方法的学习

教育科研作为专业领域,有其支持的专业知识与方法。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是每一位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往,虽然不少教师参加过相关科研的培训,但由于没有亲自参与某一项课题的实践研究,因此对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纸面。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教师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在教材编撰的过程中,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科研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科研方法的掌握,教育科研素养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有力地激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1.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为脑瘫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一直是我校努力的方向。作为全国第一所招收脑瘫学生集中入学的特殊学校,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而今,通过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我们确定了康复与教育的肢体功能康复、言语语言康复、认知技能、生活技能、心理健康五大板块,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根据这些内容结合脑瘫学生特点编制的《沟通与交往》、《康复》、《益智活动》、《生活技能》、《心理健康》等五套系列教材弥补了目前脑瘫学生教育领域教材的空白。而实践探索中提出的途径、策略、方法,强调了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了康复训练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注意了知识体验与能力培养、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补充。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脑瘫学生提供了高品位的特殊教育。

2.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形成其特有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具有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作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我校以前在听障教育、智障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领域的专业特色。而通过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我校在脑瘫教育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学校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建立医教结合基地,制定了医教合作协定,形成了互动的多资源技术平台。学校通过与区残联的合作,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提供多方面的资助;通过家长学校、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保证了学生在校外也能得到有效的康复与训练。因此,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又一大特色。

五、分析讨论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学校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一)观念的引领

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作引领。随着人们对“脑瘫”的熟悉和了解,已逐渐认识到脑瘫孩子的康复单从医疗这一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走“医疗、教育、康复”三位一体的康复教育之路。而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他们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自己的生活。鉴于此,学校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确立了以下两个理念:

1.24小时康复的理念

1)脑瘫学生的康复应该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康复。虽然设有康复课,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渗透“24小时康复”理念,将康复与课程整合,让各种康复器械深入课堂。平行式康复、插入式康复灵活运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适当选择,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肢体状况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康教整合也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2)脑瘫学生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学校训练和教育脑瘫儿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他们融入到社会这个主流中去,因此不仅在课堂上渗透康复教育,更要在课余时间,即日常生活中融入康复,希望有用的技能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实践出来。根据脑瘫学生康复需要,在最多时间和最大空间给予脑瘫学生康复的机会,结合学校一日作息安排,采取不同形式的康复训练,安排在不同时间段让脑瘫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增强康复的趣味性以及训练的有效性

3)家庭康复也是贯彻24小时康复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在对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长期目标时,延伸了家庭康复的内容,每天都布置家庭康复训练的作业,要求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2.医教结合的理念

所谓“医教结合”即由专业医师和特教教师共同搭建平台,一方提供专业医疗支持,一方提供特殊教育服务,且双方随时沟通,共同应对康复与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方案,为学生的康复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几年来,在学校的办学规划中,多次提出了“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并将“医生进驻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探索“医教结合”教育模式所要迈出的第一步。从医学的角度对脑瘫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瘫疾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切合脑瘫学生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和治疗方案,从而全方位地发展脑瘫学生的体能,使脑瘫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主流社会。

(二)医学的介入

1.确立了医教结合的思路

在对脑瘫学生进行康复与教育实践探索的几年中,虽然学校先于其他学校引入了康复师,配置了护理人员,但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随着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熟悉,更深一步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的做法,我们愈来愈感觉只靠学校的力量实在是不够的,无法更好地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特殊教育在中国社会地位中的提升,大量自闭症、多动症、言语障碍、肢体障碍等学生的出现,人们的视线也从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了特殊教育。这些特殊群体的出现,他们所表现出的病症也告诉大家,这些病症不是教育或医疗能够单一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教育与医学深度融合,共同解决。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中,特殊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早已被扩大化了,教师不再是从事特殊教育唯一的人群。PTCT治疗师的有效治疗,医师的科学诊断,护理员的细致护理,即这些医学力量的投入才能构成脑瘫教育人员比较圆满的框架,走“医教结合”道路才是特殊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经多次磋商,在两年前学校就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建立了“医教结合”的合作协议。

2.掌握了医教结合的技巧

1)对脑瘫学生进行功能评估的技巧

为了能对脑瘫学生的评估更具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每学期初,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生就进驻学校,对脑瘫学生肢体功能现状,做出客观的、权威的、科学的医学鉴定。分析每个学生障碍的具体情况,为教师教育提供依据。

2)对脑瘫学生实施跟踪干预的技巧

根据肢体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师进行干预计划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驻校医生进行指导,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生情况,及时帮助我们调整干预治疗,包括需要时的手术和中医按摩针灸等。

3)对脑瘫学生实行康复评价的技巧

在每一阶段康复训练最后,由医师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有针对性地改进下一阶段的康复教学计划。

3.克服了传统工作中的不足

1)康复师得到了相关的专业培训

学校之所以聘请康复师为这些脑瘫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他们获得发展、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但我们毕竟是学校,在医学和教育还未真正融合的今天,学校的康复师很难及时得到方法、手段的更新以及实践指导,而使其滞后。现在,实施“医生进驻学校”制度后,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培训,帮助学校的康复师获得了更深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实践指导、更全面的康复信息、更丰富的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校康复师的专业水平。

2)教师找到了适宜的康复方法

在对脑瘫学生进行康复与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形成一套属于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教育模式,这其中有如何将康复的持续性渗透到我们的一日作息中和课堂中、如何将康复的手段和方法在不同类型脑瘫学生中有效体现等问题。现在借助驻校医生的科研能力,使我们教师找到了解决以上若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三)方法的整合

对脑瘫学生进行康复与教育,必须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根据本校脑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运用以下三类方法进行训练。

1.肢体康复方法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因人分型、因人而异,治疗时需要根据每一个患儿的不同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手段。根据我们学校脑瘫学生的分型和临床表现,以及学生身体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年龄偏大化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了这几种肢体康复训练方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动作法、作业疗法、传统的推拿疗法和上田疗法等。

2.言语训练方法

脑瘫学生由于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脑部运动中枢受损,不但影响其肢体功能的发展,也伴随有感知觉、认知以及言语语言方面的障碍,并影响其社会化、学习、言语语言功能等的发展。其中言语语言功能的发展又是所有社会化、认知、学习、交流、职业等发展的基础所以言语语言功能的康复是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一大重点。学校在对脑瘫学生进行言语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方法:呼吸功能训练、发声功能训练、共鸣功能训练和词汇训练等。

3.认知教育方法

脑瘫学生认知教育方法与所有的教育方法一样,都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其中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在选择脑瘫学生的认知教育方法时则要更多的考虑脑瘫学生的生理肢体状况及智力特点,以期更好地达到针对脑瘫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而设立的各阶段教学目标。我们常用的脑瘫学生认知教育的方法是:讲授法、引导谈话法、讨论法、感官体验法、图片沟通法、情境创设法和探索发现法等。

(四)设施的完善

学校各类教育设备和生活设施配备齐全,堪称全国一流。学校占地14561.80平方米,其中体育用地面积3603平方米,教育用地10958.80平方米,绿地面积39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678平方米。学校整体环境优美,教学功能齐全,不仅具备了为多种残障学生实施教育、康复的专用教室,而且配有校园网、图书馆、室内篮球馆、室外排球场、250环形塑胶跑道操场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

为了使重残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在教学大楼建造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脑瘫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添置并完善了许多适合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设施、设备。如:感觉统合训练室、肢体功能训练室、个别语言训练室、个别化训练室、水疗室等。这些专用教室,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肢体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自我服务的改善等都有一定的帮助,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满怀信心对残障学生实施高期望”的教育理念。

为了利于学生训练,方便学生移动,培养其独立、自理的能力,学校辅助器材随处可见。如走廊栏杆、厕所扶手、轮椅通道等。这些设施在学校规划时就综合考虑到了脑瘫学生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建设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很多辅助设计,既满足了脑瘫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又于细微之处体会到学校对脑瘫学生的用心和付出。

以上这些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我校“康教一体”的脑瘫教育特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家校的结合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任何一项成功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但教育是个延续性的过程,这两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无法割裂。这种连续不仅表现在时间(即纵向)的连续上,而且也表现在空间(即横向)的连续上。放弃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任何一方,孩子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格。

作为脑瘫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尤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这是由脑瘫学生学习、康复、生活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生更多的努力所决定的。在脑瘫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涉及认知、康复、言语、心理、生活自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学校有一个系统的评估评价、方案实施、结果分析,其中每一项内容都需要家庭康复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总体而言,学校康复与教育为家庭康复与教育树立方向,而家庭康复与教育为学校康复与教育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我们对脑瘫学生在家校结合操作层面上主要采取两种方法:评估分析上的结合(包括学年之初、学年之中和学年之终最后一次讨论会等)和过程操作上的结合(包括家校联系册、父母布告栏、预约听课制、家访和为家长开设康复培训等)。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脑瘫儿童的康复与教育任务,最终达到提高脑瘫学生的认知能力、言语能力、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以便将来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研究小结

本项课题研究,始于20076月,至今已两年有余,经过艰苦的实践与探索,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一)构建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弥补了国内外在“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领域的不足,为他人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性思考和成熟经验

1.制定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两大目标;

2.构建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五项内容;

3.选择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五种形式;

4.确定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六条策略;

5.设计了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三类方法。

(二)实施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改善了脑瘫学生的障碍程度,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素养

1.促进了脑瘫学生肢体、言语语言的康复;

2.促进了脑瘫学生认知、生活技能的发展;

3.促进了脑瘫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

(三)实施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在改善其障碍程度,提高其素养的同时,也带动、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一系列变化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2)促进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3)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

2.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1)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四)实施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改善其障碍程度,提升其素养,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持续不断地探索,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开展研究,对已有研究成果也仍需进行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忠:《耕耘在未知领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

[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人们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张淑琴、娄彦、王娟:《小儿脑性诊疗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5]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7]宋宁、陈世锦、潘月俊:《儿童心理解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8]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Copyright By minh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2009-2010.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