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开放日 | 党团生活 | 德育之窗 | 雏鹰展翅 | 康复天地 | 资源管理 | 服务保障 | 教工之家 | 文明在线
致家长:针对正强化功能的积极行为支持策略
来源:李楠   发布日期:2020-02-17   浏览次数:5035

在家庭环境里,儿童经常为获得想要的东西(家长的关注、喜爱的事务、选择与控制的需要等)表现出各种挑战行为。例如:小明在餐桌上吃饭总是把菜全洒在桌上,每次家长喂他吃饭时,他就立即出现大声尖叫、撕扯家人头发的行为,因此家人只好让他自己吃,家人反映小明经常会出现尖叫、伤害家人的行为,但均无有效对策。对于该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小明的挑战行为是“尖叫、伤害家人”,他有自己选择和控制的需要,在未被满足时出现这种行为,家人采取“由他自己来”的措施,满足了他这种需要,由此可以推断该行为具有社会正强化的功能。家长的干预目标是教给儿童恰当的行为来替代其挑战行为:

1)阻止儿童通过挑战行为获得正强化物。主要是通过关注儿童所需,将其需要反馈给个体,并肯定这种需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儿童恰当的沟通方式。这充分体现出积极行为支持所强调的尊重性。如小明的家长可以在饭菜洒在桌子上时,对小明说“你是想自己动手,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吗?”-----关注并反馈儿童的需要;“恩,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和控制的需要”-----肯定需要的合理性;“但是以后妈妈喂你吃时,你先告诉妈妈你想自己来好吗?”-----恰当的沟通方式。家长在对待其他挑战行为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儿童合理表达内心所需。

2)区别性强化,培养适当行为。主要是通过强化儿童做出的被社会接受的适当行为,忽视其挑战行为。如对于小明在吃饭时,跟妈妈表达“我想吃什么”这个行为表示肯定和鼓励,家长可以在这个时候与小明有一些身体接触(拍拍头、捏捏脸等),给予儿童心理上的支持;在他表现出尖叫的行为时采取忽视策略,对于伤人的行为及时阻止并明确表示“这个行为表达不对”。

3)示范适当行为。主要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人的行为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特殊儿童由于其生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多数挑战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没有掌握能合理表达内心所需的行为。如小明的家长可以在他尖叫和伤人之前,告诉小明如果想自己吃饭时,可以跟妈妈说“我想自己吃,妈妈能不能先教我用筷子?”;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内部的资源,如让爸爸扮演小明,与妈妈一起为小明示范适当的行为,同时告诉小明刚刚爸爸那样做能被家人和同伴肯定,以使该适当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