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开放日 | 党团生活 | 德育之窗 | 雏鹰展翅 | 康复天地 | 资源管理 | 服务保障 | 教工之家 | 文明在线
致家长:积极行为支持与儿童挑战行为
来源:李楠   发布日期:2020-02-17   浏览次数:3971

家长是特殊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潜在资源。对特殊儿童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出现诸如发脾气、攻击、哭闹、破坏和自伤等行为时,家长常用威胁、呵斥、惩罚等“教育”手段企图改变行为,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催生更严重的问题。这些行为可以被称作儿童的挑战行为,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的影响或伤害自身或他人,阻碍个体获得新技能及发展积极社会关系的行为有研究发现挑战行为目前在我国幼儿中发生率超过10%,且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积极行为支持认为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当这些需求无法满足时,便容易产生挑战行为。它重视行为问题发生的目的性或功能性,强调操纵前奏或情境事件,训练适当行为来替代之前行为。当儿童出现挑战行为时,使用积极行为支持手段,可以教会儿童新技能,促进儿童发展。考格等(KoegelDunlap1996)认为积极行为支持是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挑战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而帮助个体形成并表现出适应性的,受社会赞许的行为并克服破坏性、侮辱性的反应模式。实施过程包括定义挑战行为,鉴别挑战行为的目的或功能,制定相应策略增加儿童的适当行为等

一、儿童在家庭中的挑战行为

特殊儿童在家庭中常见的挑战行为有刻板、攻击、发脾气、拒绝上学、破坏物品、哭喊、自伤等行为,但并非所有给家长带来困扰的行为都是挑战行为。

1. 挑战行为的鉴别

    从行为的后果来看,挑战行为具有四个特征:(1)妨碍学习活动或工作进行;(2)扰乱家庭或社会的安宁和秩序;(3)造成本人或他人伤害或财产损失;(4)该行为出现频率高且持续时间长。在考虑以上四个特征的同时,家长还要注意是否这些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以免“误判”。例如幼儿一到两岁的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7岁左右还是频繁用哭闹来迫使家长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在综合考虑各个特征的情况下,将其定义为“挑战行为”。

2. 挑战行为的功能评估

积极行为支持认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内在合理的动机,挑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对于内心需求的不合理表达,只要个体掌握了具有同等功能的合理行为表达方式,挑战行为就会被适当行为替代。功能评估是让家长通过询问或观察来了解儿童何时、何地、为何出现挑战行为,充分挖掘有效支持儿童行为的各种因素,找出挑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通常儿童在家庭中出现的挑战行为具有正强化功能(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负强化功能(为了逃避不喜欢的事物),也有部分行为具有感官刺激功能(为了进行自我刺激或刺激调整)。例如:小美在家中时常会弄哭未满一岁的坐在学步车里的弟弟,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通过观察发现,每次当小美拿来画纸或积木邀请家人参与,但没人理会她时,小美就会跑过去弄哭弟弟,以引起家人的大呼小叫;而当家人偶尔参与到小美邀请的活动中去时,小美可以保持一天不出现该行为。由此可以推测小美在发出邀请时,内心是想要获得家长关注,当这种需求未被满足时,她做出弄哭弟弟的这个行为,进而获得关注,可见该行为具有正强化(获得家长的关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