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团生活 | 教师发展 | 雏鹰展翅 | 康复天地 | 资源管理 | 服务保障 | 教工之家 | 德育之窗 | 文明在线
2013 学年校本研修活动记载表(学校研修课程—实践Ⅱ)7
来源:沈方青   发布日期:2014-05-20   浏览次数:2063

   2013 学年校本研修活动记载表(学校研修课程—实践Ⅱ)
 
校级课题研究             ()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题研讨(√)
   脑瘫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之行为矫正篇
  2014.1  养护五年级教室  5折合次数1
  2014.1.8  养护五年级教室
组织者门璇主讲人夏颖
主要内容记录:
                        脑瘫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之行为矫正篇
第一部分  行为与问题行为
   一、行为与问题行为的概述
   1、行为的定义(response,behavior)
      行为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任何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动作或行动。
      •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外显:可观察、可测量;内隐:不易被他人观察,但可自我观察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测量。)
      •既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
      •是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客观实际的表现。
      •对行为进行描述必须是准确详细的,与观察到的结果相一致,且可在相似的情境中被重复观察到。
   2、问题行为的概念
      问题行为是与普通人的行为相比所表现的出的过度、不足或不适当的行为。 
      •过度:次数多、强度高
      •不足:与同龄人相较表现出该行为的不够、迟缓等。(例如宝宝说话)
      •不适当:行为反应与所处情境不符。
      •问题行为表现欲年龄、所处情境、生理心理状况等相关。
二、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
   1、频率或者说实践性: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出现;一段时间;不停地出现。
   2、情境性:
某种情境内表现出的特定行为在此种情境下是不正常的,当然必须注意要根据文化背景来判定。
(结合实例判断哪些是问题行为:影响到自我的健康和周围人)
   三、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
       激素问题
       脑神经问题
     2、家庭问题
       教养方式不妥当——不良行为的形成(不吃饭,摔掉碗等)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二部分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
   一、行为矫正的概述
   1、行为矫正的含义
行为矫正是根据学习的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导致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2、应用范围:教育、临床心理等
   3、应用原则
   •防止滥用:区别与精神科疾病
   •避免误用:受不了哭闹反而妥协,加重不良行为
(可以采取的方式在发作前就给予)
二、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 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刺激物配对结合反复出现 形成条件反射
食物+铃声(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射)

食物(撤去)+铃声(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二) 操作条件反射
•对个体的行为结果进行加强或减弱,则可以改变行为。
斯金纳箱(S   R)
    (三)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榜样模仿
                           第三部分 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
    一、强化
      (一)强化的概念
         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率增加的过程。
      •正强化:某个操作性行为在某个情境或者刺激条件下出现,即时得到一种刺激物,若该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所以在以后类似的情境或刺激条件下,这个操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其中正强化物的选择非常重要)
       •判断成功的标准: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
     (二)实施过程
      •制定正强化的实施计划
      1、注意判断: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强化的目标,即靶行为的确立
2、什么样的情境,需设置限定
3、哪些刺激物可以作为强化物
    选择标准:
投其所好;方便;多次使用不至于迅速满足;发放不会花很长时间;多元化,避免单一。
      4、记录强化过程
      •遵循原则:
        即时得到强化物
        给予强化物要告知为什么
        只有行为出现才能得到强化物,之前必须处于剥离状态
        物质性强化物最好结合社会性强化物(如口头表扬)
        给予物质性强化物不能一次给予满足
        强化应注意个体的行为成效
      (三)脱离程序
       1、保留社会行强化物,物质性强化物则逐渐减少
       2、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强化物替代
     
二、惩罚
       (一)定义
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损失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行为减少)
(二)主要类型
1、施以厌恶刺激
  A.与身体有关的厌恶刺激:让身体感觉到疼痛
  B.否定的言语刺激(谴责)
2、隔离/暂停(排除式的隔离或者是非排除式的隔离)
   隔离应注意时间、地点、方式及对象。
3、反应代价
   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移去他的的正强化。如标志、小红旗。
4、矫枉过正
(三)实施过程
•制定惩罚的实施计划
         1、行为目标:发生频率、时间、结果严重程度等
2、选择惩罚方式:根据特定个体、情境、情况等选择特定方式
3、实施者和记录者
   •干预阶段
  1、错误行为和正确行为都要告诉对象,解释原因
  2、必须及时
  3、执行人的态度应该一致
  4、执行过程要引导良好的行为:惩罚最好结合正强化
  5、执行者应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以免被个体控制
三、负强化
       (一)定义
负强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下出现的行为的结果使厌恶被去除,而使得行为增加(行为增多)
(二)应用于:回避行为或者逃避行为
厌恶刺激已存在 个体原本较被动——变为主动
(三)实施过程(见正强化)——关键选择好厌恶刺激
(四)要遵循的有效原则
1、实质上的良好行为,而非口头的认错
2、结合正强化一起使用

四、消退
(一)定义
在一个确定情境中,行为者出现了以往被强化过的行为,如果此行为的结果没有像以往一样被强化,则该行为出现的概率下降,这一过程即为消退。(行为减少)
(二)类型
1、正强化形成的消退
 2、负强化形成的消退
(三)实施过程
•制定消退的实施计划
          1、行为目标:不良目标、行为数量不多
                     行为是否具有可消退性
2、实施者的心理任务
3、配合正强化物
         (原则:关键在于一致性)
个人学习收获与体会:
特殊儿童总有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顽固刻板,不容易改变。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多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并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让我知道了如何帮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行为矫正。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矫正的问题,听了专业了的培训讲座,收获很多,我们不仅可以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还可以利用心理学上很多方法帮助他们。
说明:1.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在“类别”中选择相应栏目,在(  )内打“√” ;
      2.每5个学时(半天)折合一次学习活动,每参与8次活动认定1学分;
          3.此表可复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