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党团生活 | 教师发展 | 雏鹰展翅 | 康复天地 | 资源管理 | 服务保障 | 教工之家 | 德育之窗 | 文明在线
《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读后感---王文娴
来源:申俊   发布日期:2010-05-28   浏览次数:3394

《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读后感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王文娴

班主任工作一直都是琐碎的、全面的、有计划的、有变化的,每一个班主任都需要具备很多的素养,能说、会做、会教、会写,并且时刻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在《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中谈到了班主任的自身修养、人际交往、心理工作、班级管理、应对教学具体问题、后进生转化以及和不同类型家长的交流。结合自己1年多来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了不少的体会。

首先是在班级的管理上。班级是学生的,班级最后应该交给学生自己管理是我的理想,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好是每个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发展每个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最佳效果,其次培养班干部,是很重要的,班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性,有好的人缘,同学能信任他,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能主动为大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该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我们班,我在一开始选班长的时候,我采用了民主选举,当时大家才一年级,选出来的班长是一个很顽皮但是很阳光,学习成绩也很好的孩子。他的特点就是很容易和大家相处,大家喜欢和他一起玩。他也很乐意帮助别人。于是众望所归,他当选了第一任班长,为期一个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确是很热心的帮助别人,但是我渐渐发现他只顾着管理别人,却常常忽略自己的不足,不去改正,而是选择逃避。在行为规范上也很随意,有的时候,反而成了大家“坏榜样”。我有些担心了,在我多次提醒之后,他依旧不能改掉自己顽皮、随意的习惯。于是在一个月之后,我再三思量,还是选择了换班长。我与他个别谈了心,分析了他的不足,并希望他能改正,以后争取再成为班干部。经过一年的学习,他成长了不少,关心同学,但是也能积极做好自己的学习,在行为规范上也有所提高,于是我再次通过交流,让他做了小队长。虽然不是班长,但我觉得这个小队长的位置更适合他,他有更高的榜样,他也能发挥他阳光的性格。

其次是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在《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这本书中提到如何改善是生的关系,我觉得很有一番道理。我的主张是“恩威并施”,有亲密,有距离,像老师,像朋友,可以开玩笑,但是学习上不能含糊。这本书上,提到要主动和学生交往,提高要关心、尊重学生,要为人师表,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要注重品德修养。在这几方面,我颇有感受。刚上任时,我是一个新班主任,带了一个新班级。班级中有个孩子来学校时,不会主动打招呼,即使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没有回应,让人有些失望。通过和家长的交流,知道了该生有言语语言障碍,且胆子非常小。指导老师要我不要心急,慢慢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会好的。于是我每天还是坚持和他打招呼,就算他今天不理我,总有一天会理我。我安排一个很阳光的孩子坐在他旁边,经常和他说话,和他一起玩,使得他的性格渐渐开朗,即使自己有言语障碍,也愿意开开口。而我自己也有事没事和他说说话,即使他不能开口回应,我也希望他能够听听。渐渐得他愿意用点头,摇头来回应我的问题,我便开始“得寸进尺”,和他开玩笑,说着他喊我老师我会很高兴啊,老师更喜欢你啊之类的话。终于有一天,他开口回应了我的早安,我心里真是一阵激动。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每天相处,师生关系应该是很亲近的,尤其是对这些脑瘫儿童来说。所以,班主任自己要主动接近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性格。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班主任要找到钥匙去打开心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我会为找不到方法而着急,这是可以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或许能找到这把钥匙。

此外,我们觉得品德大于成绩。在学校里,良好的品德比优秀的成绩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脑瘫儿童来说,很多的家长在送学生来学校时,依然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有的希望孩子能考上大专。老师不能泼家长的冷水,只能慢慢让家长理解她孩子的情况,能够合理的让孩子获得成长。对于孩子,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大多数的残疾孩子都很自私,出于对他们身体残疾的同情,父母、长辈过于的呵护,使得“小皇帝”、“小公主”一个个诞生,甚至会认为,这些照顾都是应该的。作为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给了孩子一个颠覆性的世界:“你们要自己来!”有的孩子自然要排斥,自然要适应困难了。于是,老师要从心理开始,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自强不息。通过小故事,通过讨论,通过品德课,通过各类活动,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从每件小事开始,给孩子引导。这里就会说到,身教的重要。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衣着、口吻都会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知识底蕴至关重要,是孩子们天天见的榜样。

最后,班主任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在这本书里讲到了老师与两类家长的交往:通情达理的家长和“护短型”的家长。在刚开学时,我们班6名家长中,3名家长是护短型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问题选择隐瞒、逃避,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家长不太重视,而说着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作为老师,我已开始恨不能明白,明明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家长都看不到?比如一个孩子刚来学校时,不会吃饭,不会写字。而在我事先去家访时,问及学生是否会吃饭,家长说会。结果,一开学,学生整个人冲到饭盒里,不知道要用勺子。很明显,家长隐瞒了实际的情况。又比如,要求孩子写字,家长会说:“他脑瘫,本身手不方便,写字是不行的。”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当时很失望,但是我知道不能放弃。于是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只能先逼着孩子要坚持自己写,要自己吃饭,明令禁止在家让父母喂饭、代笔写作业。一旦发现有上述行为,决不放过,作业要重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书写、吃饭的能力。尽管如此,我对家长的心里还不能体会。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这类学生家长的自尊心强,把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面子时刻挂在一起。他们的防御心理比较强,选择了回避问题,而不是不知道问题。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心理,在他们面前说话要注意用协商的口吻,让他们能更加积极地为孩子的进步努力。